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香港印象一二


  香港維多利亞港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與美國舊金山灣及巴西里約熱內盧港並稱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以英國殖民地的身份,幸運地逃過了當時在中國發生之太平天國起義、國共內戰及文化大革命等事件,得以順利地從小漁村快速發展至現今模樣,獲得「美食天堂」、「購物天堂」、「動感之都」及「東方之珠」等美稱。快速發展使得總人口數僅為臺灣的三分之一的香港,其人口密度卻是臺灣的十倍,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摩納哥及新加坡。
  前陣子趁休假期間前往香港遊玩,即便僅有四天驚鴻一瞥,仍然留下深刻印象,尤其以快速移動(移動的效率)及大眾運輸導向(使用的效率)為最。

快速移動(移動的效率)

  首先,眾所周知的「港鐵」。在人口成長如此快速的情形下,香港政府不得不朝向大眾運輸導向發展,從1967年開始規劃,1975年成立地鐵公司,1979年第一條地鐵通車,至今港鐵公司已營運10條地鐵路線,並經營各式轉乘交通工具,包含輕鐵、港鐵巴士及城際列車等等,依據港鐵公司2011年年度年報,客運業務的總乘客量已達16.8億人次(2011年台北捷運旅運量為5.6億人次),可快速地移動大量人口;其中港鐵站內的手扶梯運行速度也很快,大約是台灣的2倍。
  再者,路上「行人」隨時箭步如飛,生活步調快,因此在地下道內及天橋上皆可看見中央分隔柵欄或分隔線,甚至有設置人行方向指示燈,目的就是要分隔人流以利快速疏散。
除此之外,在道路上狂飆、追求效率的還有「雙層巴士」及「計程車」。 

大眾運輸導向(使用的效率)

  依照台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所稱高層建築物,係指高度在50公尺或樓層在16層以上之建築物,而對地狹人稠的香港而言,則是隨處可見30層以上大樓,主要因為土地資源有限,必須加強使用效率,所以縮小建築單位面積及增加建物高度,隨之而來的副產品就是特殊而迷人的天際線(這部分另有規劃準則)。
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同時,政府必須有長遠的謀略,妥善配置容積,包含位置及數量。相對於臺灣近研來推動重大建設時,常高舉「T.O.D.(大眾運輸導向)」大旗,實際上僅做為政府部門審查計畫及經費之假設條件,卻未反應於實質政策,造成財務效益不如預期;反觀香港規劃署之規劃及土地發展委員會所核准之「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第二章住宅發展密度中,即述及「發展項目所在的位置,應可鼓勵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以減低交通需求。基於這個原則,較高密度的住宅發展應盡可能建於鐵路車站及主要公共運輸交匯處附近,以期善用發展機會,並減低對路面車輛交通的依賴程度」。

「效率」。
簡而言之,香港是一個在各方面追求效率的都市。

(本文另已投稿於《路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