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內灣台中二日遊│2012.5.19~5.20│九讚頭站、合興站、內灣站、阿興嘴吃嘴魷魚羹、O'life活力客

週六一早就跟哈在新竹站集合,先坐到竹中轉搭內灣線;在抵達內灣站前,先在九讚頭站下車走走。
九讚頭站只有1個島式月台,但有很多條股道,聽說是因為要載運水泥之類的樣子,當然現在已不復往日榮景。
不僅是無人車站,也長滿雜草。哈到哪裡都要當低頭族。
這個應該叫轉轍器吧。蠻多隻的,但沒有合興站多。
站前廣場像垃圾場一樣,土地難道都不是臺鐵的?臺鐵不用管嗎?就算無人看守的車站,搞得像廢墟就可以說嘴成一種復古情懷嗎?
門口有兩隻黑狗,一隻胖一隻瘦,後來他們去散步了。
兩側建物一樣老舊。
出車站就可以看到一條公路,蠻多卡車通過;公路的另一側是亞洲水泥公司,地上還留著當初從水泥廠進出的軌道,不過軌距比臺鐵的窄軌還要小。
地點雖然偏僻,但只要接近發車時間,就會陸續有人來搭車,這一天來搭車的多數為學生。
全白的月台棚架。
巧遇努力爬行穿越月台的蝸牛。
月台上的小花。
這些生物在無人車站自由的生活著。
走到月台端點,覺得有個立標蠻特別的,就拍下來了,後來查了一下,原來就是臂木號誌機(圖片中有三個垂直物件,中間那一個就是),現在只剩幾個車站有囉。
離開九讚頭站後,往內灣方向前進,下一站就來到合興車站。
我一直看不太懂合興站的舊站房與軌道的配置關係,好像沒有什麼空間上的連結;另外,站前廣場直接面對大溝渠,似乎找不到當地聚落與鐵道運輸的關聯。
停車場旁有個兒童遊樂場。
舊站房的辦公室內只放了一個大嬸婆。
舊站房的候車空間,牆上掛了一篇小故事和地圖。
車站附近種了蠻多樹的。
戶外展示兩輛車廂,增添一點鐵道意象。
轉轍器比九讚頭站多,股道卻比九讚頭站少,何解?
距離舊站房約150公尺處,還有兩棟建物,轉轍器就放在旁邊,理論上建物應該是車站辦公室,但木造舊站房又是什麼機能?難道是轉轍器被換位置了?還是合興站留下了兩代的站房都沒拆?改天再查一下。
離開空間組織難解的合興站,來到了內灣。
至少來內灣2~3次了吧。
低頭族、列車、月台及站房,還有稍顯突兀的椰子樹。
出站也來拍一張到此一遊。
再拍一張,車站與站前階梯廣場。
主要街道旁的內灣戲院。
午餐選了湯屋客家板條,只是因為它看起來應該比較便宜。
不過再便宜的店也常被我們點菜點的像吃大餐一樣。每餐必備燙青菜、韓劇海帶湯、客家板條、客家薑絲大腸,哈點了一個跟客家沒關係的牛肉麵。
基本上都不怎麼樣,下次來要換別家。
吃完要喝飲料,路口出現一家「日本的貓瓶子」,因為集合了4大元素,所以我們決定購入。
第1,店名有日本。
第2,店名有貓。
第3,有哈愛喝的奶茶。
第4,店內座位空無一人,有包場感。
一杯要價90元的三高奶茶,就當做是買這個白色貓瓶子吧。
店內竟然有吧台。
到後站的國小往站前的中正路拍一張。
後來下起了雨,我們也趕緊搭車回台中。不過途中發生了小插曲,就是我們回程在竹中站換車後,抵達北新竹站時,才發現我把用了多年的傘─小藍,遺忘在火車上了,當下冷靜的推估列車時間及方向,經歷了快兩小時,終於搭上同一班列車,跑到原來的位置把小藍帶回家,驚險的完成「搶救小藍大作戰」。
晚上回到台中,決定到大墩路家樂福附近吃,於是吃了「阿興嘴吃嘴魷魚羹」。
主要也是看起來不貴,店內又空無一人,有包場的感覺。
哈點魷魚羹,但不是魷魚片的那種,OUT。
我鼓起勇氣點了雙醬麵─麻醬及麻婆豆腐醬。不難吃,但可以更好。
蒜味燙空心菜。
紫菜湯。
哈吃的津津有味。
隔天,我們決定要吃一間不一樣的,於是選了永豐棧附近新開的「O'life活力客」。
店內裝潢走白色調。
哈到哪裡早餐必點總匯吐司。
我點的雞肉卷。
這家店東西不怎麼樣,總匯跟雞肉卷的肉的很硬,甚至吃起來味道都一樣,飲料竟然用茶包泡,價位偏高,當然沒下次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